生活在省会济南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地方。在纬三路北头,车站街与经一路交口的东侧,有一座哥特式建筑,这里就是胶济铁路博物馆的所在地。这是一座反映胶济铁路从诞生到不断发展的专题性展馆,主楼展区面积2995平方米,西辅楼展区面积237平方米,室外面积3170平方米。2012年由济南铁路局始建,2014年扩建,2016年建成开放,至今已经成为济南市的一个文化地理新坐标,更是一个富有内涵的网红打卡地。
在“上游”蒸汽机车前留个影
(资料图片)
在胶济铁路博物馆墙外,能一眼就看见一个黑色的庞然大物。它有黑黢黢的庞大身体,还有8个火红的轮子。它是一台巨型复古蒸汽火车头,静静地停放在院子内的火车轨道上。很多人,包括乘坐火车的旅客经过这里,都禁不住打量它一番,还有很多人站在它的面前,要和这个庞然大物合个影。
这个学名叫“上游0616号”的火车头,是博物馆的“门面担当”,承载的历史厚重而悠长。它车身长21.5米,1973年由原交通部唐山机车车辆厂生产,代号SY,0616为其编号,“上游”的名字源于“多拉快跑、力争上游”的时代口号。
上游型蒸汽机车是专门为工矿企业以及调车、小运转作业设计的机车型号,是中国工矿用蒸汽机车中数量最多、生产时间最长的蒸汽机车。1959年,上游型蒸汽机车由大连机车车辆厂与唐山机车车辆厂联合研制,最初命名为“工农型”。1960年,工农型蒸汽机车由唐山机车车辆厂修改设计,并改名为“上游型”。
如今,以“上游0616号”蒸汽机车为代表的蒸汽机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它们作为胶济铁路史、山东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必然与见证过的峥嵘岁月一同闪耀,共同肩负起的卓绝精神熠熠生辉。
在哥特式建筑前追思历史
胶济铁路博物馆是当年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这座德式风格的站房建成于1915年,底层由花岗岩蘑菇石砌成,东部两层,西部三层,中间柱廊阁楼为主入口,整个建筑粗犷厚重,给当年通过胶济铁路往来济南的旅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全程395公里,是德国人在山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100多年前,有两座济南站比邻而立,相距仅200余米。
胶济铁路的修筑权是德国通过武力获得的。最初,德国并未在济南建设大型车站,计划未来胶济线、津浦线贯通后共建一座中央车站。1908年,清政府出资建设津浦铁路。建设中,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有效控制路权,中方毅然放弃共建方案,坚持在济南另行修建津浦铁路济南站。
津浦铁路济南站甫一诞生,便让朴素低矮、规模较小的胶济铁路济南西站相形见绌。为与中方抗衡,德方决定扩建胶济铁路济南西站,于1914年正式开工,扩建选址故意改在了津浦铁路济南站正南面200多米处。建设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际,对德宣战,占领了尚未完工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并接手改造完成。
两站并立的状态一连持续了25年。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后,为满足侵华需要,将铁路原来的线路管理模式改成了区域管理模式,两座车站合二为一,于1940年改造完成。自此,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了唯一的济南站,而胶济铁路济南站则被改建成铁路办公用房。
1949年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长期作为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使用。2013年,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胶济铁路济南站赫然在列,并于2016年被扩建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
如今,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专题展区,两座老车站脉脉对望,诉不尽百年沧桑。
沉浸式体验和密室探宝
2023年“五一”假期,胶济铁路博物馆创下了自2016年开馆以来最高的单日访客数量纪录。如果在这个“五一”假期来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很多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皮质笔记本和黑色档案袋,对着天花板和展品思考。
这其实是胶济铁路博物馆与FLASHBACK联合推出的实景解谜游戏——《胶济档案:消失的宝藏》。推出至今,已经有超过2500+人次体验过这款解谜游戏,好评如潮。
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胶济档案:消失的宝藏》,不仅是因为惊险的故事与脑洞大开的谜题,更是因为解开谜题的线索就藏在这座古老的车站当中。当你在博物馆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认真地寻找线索时,仿佛真的化身成为一名寻找宝藏的探险家。为此,博物馆在“五一”假期特别举办了首届“名侦探挑战赛”,在原有解谜游戏的基础上,提高难度、升级玩法,还精心为每组挑战选手准备了纪念品。
于几何大美中拍摄纪念照
世上总有那么一些格外细心的爱美之人。这里的工作人员万海龙和摄影师赵欣、周雪荣等人,还于日常中发现了它的几何之美。
门口的上游型蒸汽机车,具有圆的韵律。当阳光照进博物馆室内,染上五彩的颜色,不同图形不同色彩,拼接成的是历史的画卷。博物馆二层柱廊后三个拱形落地花窗,是100多年前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的原物。色彩从不因为时间而稍显逊色,反而又增添一丝时光赋予它的独特韵味,坐在窗前,轻品一杯茶,感受这百年的古朴历史。
博物馆的花窗玻璃,借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现代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呈现曲线的韵律和方块的规整。即便是时钟,也呈现时光的棱角。胶济铁路修建的第一座车站——大港的大钟,钟表构造上为子母钟形制,镶嵌于车站墙体之内,子钟上的两个钟面面向站台旅客,母钟为落地钟。
这里的菱形天花板,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致。怎么能不爱呢?这里的时间缓慢又柔和。怎么能不来呢?这里的故事温柔又坚韧,这里的线条之美也独具韵味。
正是这种独特的大美,吸引了很多网友和游人。有人专门选择来这里拍摄婚纱照。洁白的婚纱,以黑黑的火车头和火红的轮子为背景,展现一种独特的风韵。也有一些喜欢汉服唐装的青年人,在这里演绎中华古风。还有喜欢哈利·波特的朋友,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拍摄场景。
于形象阅读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内展出内容丰富,寓教于展。参观一次,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专题展区包括胶济铁路的修建背景及过程、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风雨沧桑路、迈向新时代、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胶济铁路与历史文化名人、红色胶济、走过百年等,陈列展品759件,照片1314幅,系统地介绍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百年胶济历史,是对济南铁路局乃至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回眸和追溯。
大厅内的“胶济百年”仿铜浮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胶州湾被德国占领后,胶济铁路从勘测到施工再到通车的过程。第二部分反映与胶济铁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人民背负的屈辱和艰辛。第三部分则反映新中国成立至今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展示出济南铁路局“厚德敬业,实干先行”的企业精神和历史传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个专题展厅的“红色胶济”,展示了胶济铁路早期党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工人密集的铁路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阵地的首选。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等早期共产党人都曾到胶济铁路指导开展过工作。
在博物馆大院内,2021年新落成了两个人物雕塑,一个是王尽美,一个是邓恩铭。两位革命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风范尽显,这才是这一网红打卡地的“真红”之所在。来到这里,站在两位革命家面前,人们所思所想和所为,就绝不止单纯地合影和拍照那么简单了。(济南时报 作者:李恒昌 王玉建)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