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上午十点整,中朝美三方代表正式签署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字全程仅耗时10分钟。自此,这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而告终。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相关资料图)
70年光阴已逝,志愿军如何度过那一千多个炮火连天的昼夜,已很难再去准确还原。但如果试图勾连历史与当下,那些亲历者的记忆碎片、那些经岁月锤炼后沉淀下的珍贵物件就是针脚,这张重新编织起来的战争图景,或将补充上关于这场胜利的另一个侧面,那是属于每个人的1953年。
在那些看似“边缘”的文物、史料背后,我们打捞起了潜藏其中的细节与故事,它可能来自一封信、一本书,也可能源于一条军毯、一张手稿......总之,它关乎战场、关乎情感、关乎这场伟大的胜利。
总有一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回望1953,胜利属于当时每一位中国人。站在2023,胜利依旧属于每一位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的中国人。
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要是再往前飞10秒钟,我肯定回不了机场。”70年后,韩德彩拿起两架飞机模型比划,试图重现彼时朝鲜上空中的一幕,再度回忆起这天,他用了一个词“后怕”。
1953年4月7日,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后,韩德彩驾驶米格-15降落,飞机滑到跑道南头自动停下了,因为机上的油用尽,只能利用余速滑出跑道。那年,他不满20岁。
“他个子不大,长得结实,周身充满了少年气!”在抗美援朝纪念馆空军专题馆中,收藏有一张旧报纸,泛黄的纸张上曾这样描述韩德彩,这篇刊载于《空军报》(原名《人民空军》)1952年9月20日的志愿军空军通讯,称他为“年青的鹰”。
1933年7月,韩德彩生于安徽凤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时报名参军,从陆军被调去空军,在人民空军第五航空学校训练一年多后,他所在的空军第十五师四十三团作为第二批志愿军空军力量,奉命进驻大孤山机场。
那时我军大部分飞行员的飞行时长约20小时,而美方是我们的上百倍。初入战场,技不如人是公认的,但“技术可以改变,事在人为,人,才是关键”。说这话的时候,他攥紧了拳头,就像那时的战士们“都憋着一股劲儿,盼着冲锋陷阵”。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